德善堂中醫 德善堂中醫

中西匯通話你知:風濕如何治療?

由 陳宇傑註冊中醫師 撰寫

德善堂中醫
德善堂中醫

陳宇傑
註冊中醫師

註冊編號︰005401


德善堂中醫

「風濕」一詞,大家一定聽過,不少人甚至親身體會過,一到轉天氣就關節痛發作,有趣的是,中醫和西醫都有風濕一詞,那麽兩者是否相同?從中醫角度看,風濕又應如何治療呢?


「風濕」是個不折不扣的中醫概念,源於中醫理論中的六淫:「風寒暑濕燥火」,早於黃帝內經已有論述風濕。漢代醫書「金匱要略」正式歸納出其臨床表現和如何治療風濕的方藥。


那麽現代西醫為什麽會借用「風濕」這個有兩千年歷史的中醫名詞?其實西醫的「風濕」是翻譯自Rheumatism,泛指侵犯「關節」或「關節周圍軟組織」而造成慢性疼痛的一類疾病,其臨床表現與傳統中醫學的「風濕」、「痹證」相近,故翻譯時就借用了中醫學上的「風濕」一詞,並沿用至今。


中西醫論風濕的類型

風濕病的範疇十分廣泛,臨床可涉及多種不同疾病,常見的包括有退化性關節炎、痛風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,較少見的有強直性脊椎炎、乾癬性關節炎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血管炎,還有其他罕見疾病等。


中醫理論認為,以上病症雖同屬風濕,但臨床症状可以有很大差別,既可單純表現為關節疼痛,例如退化性關節炎;亦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或器官,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。超過70%的風濕病表現為關節不適,其它症狀則視乎發病位置而定,嚴重者有機會影響內臟,甚至死亡。正如黃帝內經痹論所述:「骨痹不已,內舍於腎;筋痹不已,內舍於肝;脈痹不已,內舍於心;肌痹不已,內舍於脾;皮痹不已,內舍於肺」,傳統中醫早已發現風濕痹病可累及全身筋骨皮肉血管內臟等。


西醫則認為風濕病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紊亂,錯誤攻擊身體正常組織所致,但為什麽免疫系統會出現這種錯誤?至今仍未找到很確切的原因。中醫學則認為風濕病是由於身體受到風、寒、濕等致病因素影響,加上身體氣血不和、肝腎不足等因素,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從而發病。


中西醫如何治療風濕

對於如何治療風濕病,中西醫均有一定研究及療效。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,西醫在考慮如何為患者治療風濕時,會視乎其嚴重程度,透過多種藥物進行治療,包括消炎藥、抗風濕藥、免疫抑制劑、類固醇以及生物製劑等,這些藥物有一定效果,但每一種藥物僅對本病的某一症狀或病理過程可能有效,尚不能確切根治,並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。


中醫方面,漢代中醫經典著作「金匱要略」已有論述本病,稱之為「歷節病」,並已記載如何治療風濕病的方藥,加上後世醫家補充完善,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累積了大量臨床經驗,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更將本病列為「中醫優勢病種」之一。


中醫治療以內服中藥為主,輔以針灸,不僅療效佳,且無明顯副作用,患者也較容易堅持治療。近代多項研究證實中醫治療本病療效,例如2004年一項臨床研究指出,中藥治療的有效率為90%,對照組(西藥)的療效則為78%,在治療風濕的療效方面,中西醫的效果差異可說是顯然而見的。


風濕如何按病情進行治療?

按照筆者臨床經驗,本病的輕中症可以採用純中醫治療,尤其發病半年之內、關節未有變形、未曾使用類固醇的患者,中醫治療2-4週已可見效,治療3個月症狀緩解者可逐步減藥,隨訪部份病例停藥後亦無復發;至於病情較為嚴重,有關節以外病變者,亦可採用中西醫協同治療,穩定病情。


在中醫角度,風濕屬於「痺證」,是因肝腎虧虛、遭受風寒濕外邪入侵而致病,故治療時中醫大多會通過改善患者肝腎虧虛的體質,達致治療目標。患上風濕的患者,又可簡單分為行痺、痛痺、著痺,中醫在處方中藥時,因應體質、症型處方藥方。


行痺:症狀在不同的關節發生,有時在手腕,有時在手指、手肘或膝關節。治療時以驅風通絡為主。

痛痺:主要在冬天或寒冷時發作。治療時多處方熱性藥物通經絡、助止痛。

著痺:患者容易感到關節酸重無力、伸展出現困難。這與體內濕氣有關,中醫會處方除濕通絡的藥物。


風濕病是臨床上的多發病、常見病,以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,嚴重者有機會致殘,亦可波及身體不同器官和內臟,中、西醫治療本病各有所長,風濕患者在考慮如何治療時,可因應病情採用中醫治療,或者中西醫協同治療。



常見問題

1. 風濕會有哪些症狀?

患者早期會出現關節僵硬、紅腫,多發生在兩側同一區塊的關節中。輕微時會出現局部關節僵硬疼痛,嚴重的話會引起全身關節腫痛及損壞。另外也可能會伴隨其他症狀,如體重減輕、全身倦怠、發燒等情況。


2. 風濕病的影響僅為皮膚表面問題嗎?

非也,嚴重的風濕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,除了對皮膚,也會對眼睛、心臟、肺臟、腎臟、血管等多個器官造成傷害。



立即預約

關注我們
關注我們